top of page
點

你不知道的星際網:GNSS 如何支撐你每天的科技生活

  • 作家相片: Amiee
    Amiee
  • 3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8 分鐘

你知道嗎?你手上的智慧型手機,可能比你還知道你在哪裡。不論你是在台北捷運裡滑手機,還是在陽明山上自拍,背後都有一個默默運作的科技英雄:GNSS(全球導航衛星系統,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)。它不只讓你找到路,更正在改變整個產業的運作方式。GNSS 是現代文明的數位「北極星」,引領著物流、自駕車、農業與交通的數位革命。



GNSS:不只是導航,還是產業的神隊友


GNSS 的應用早已超越導航。從自動駕駛車輛的精準定位,到農業機械的自動化操作,再到物流業的即時追蹤,GNSS 都扮演著不可取代的角色。根據《2024-2030 年中國高精度 GNSS 行業分析與前景趨勢報告》,高精度 GNSS 的市場正以超過 15% 的年增率擴張,特別是在農業、地籍測量與無人機等高精度應用場景中快速滲透。


舉例來說,現代農機可透過 GNSS 定位達到公分級精度,自動規劃耕作路線、減少種子與農藥浪費;物流車隊則能以 GNSS 追蹤各車位置與行駛效率,進一步優化調度與減少碳排放。對企業來說,這不僅是科技進步,更是營運成本與環境責任的雙重優化。



全球 GNSS 系統的現況:四大天王各顯神通


目前,全球主要的 GNSS 系統包括以下四大全球導航系統與兩個區域系統,它們共同構成今日多元且高度互補的定位架構:


  • GPS(美國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) 最早部署且全球最普遍使用的系統,自 1978 年開始部署、1995 年全面啟用,由美國空軍(現移交予太空軍)負責營運。該系統目前擁有 31 顆 MEO(中地球軌道)衛星在軌,分布於 6 個軌道面,約 20,200 公里高空,運行週期約 12 小時。 支援 L1(1575.42 MHz)、L2(1227.60 MHz)與 L5(1176.45 MHz)三個頻段,其中 L5 為專供安全關鍵應用的新頻段,具備更強抗干擾能力。GPS 也與其他 GNSS 系統實現訊號格式協調與授時標準同步,是全球多系統融合的技術中樞之一。

  • GLONASS(俄羅斯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) 俄羅斯自主建立的系統,其發展可追溯至蘇聯時期,於 1982 年開始發射第一顆衛星,並於 1995 年達成初步全球覆蓋。目前 GLONASS 系統由 24 顆在軌 MEO 衛星組成,分布於三個軌道面上,軌道高度約為 19,100 公里,衛星間採用 FDMA(頻分多工)與 CDMA(碼分多工)並行模式,增強抗干擾能力。 GLONASS 特別在高緯度地區(如北歐、俄羅斯內陸)表現穩定,因其軌道傾角較大,提供對極區更佳的能見度與信號可用性。俄羅斯亦積極推動 GLONASS-K 與 GLONASS-K2 新一代衛星升級計畫,以提升訊號多樣性與精度,並加強與其他 GNSS 系統的互通性。

  • Galileo(歐盟) 由歐洲航太總署(ESA)與歐洲聯盟共同出資與管理,是目前唯一由民用機構主導的全球導航系統。自 2005 年啟動以來,Galileo 持續擴充衛星星座,目前已部署 28 顆 MEO 衛星,運行於 23,222 公里高空、三個軌道面上,並規劃最終達 30 顆衛星(含 6 顆備援衛星)。 其主要優勢為高精度民用定位服務(HAS),一般定位可達亞米級,配合高精度授時功能,特別適用於金融、電力網與災難救援等應用場景。Galileo 亦支援緊急服務(Search and Rescue,SAR)功能,可在搜救任務中提供遇難者定位回傳回應。目前系統預計於 2026 年全面達到最終營運能力(FOC),屆時將進一步增強全球多 GNSS 整合網的穩定性與彈性。

  • 北斗(中國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, BDS) 截至 2024 年底,北斗導航系統(BDS)已完成第三代全球衛星星座建設,共部署超過 60 顆衛星,涵蓋地球同步軌道(GEO)、傾斜地球同步軌道(IGSO)與中地球軌道(MEO)三種軌道形式,形成全球與區域雙重定位能力。 該系統具備多樣化服務功能,包括開放服務(Open Service)、授權服務(Authorized Service)、短報文通信(SPS)、精密定位服務(PPP)與國際搜救服務(SAR)。北斗系統特別強調區域內的高精度與高可靠性,透過地基增強系統與時間同步技術,使其在中國本土及周邊亞太地區可達厘米至分米級定位精度。北斗也與 GPS、Galileo、GLONASS 等系統進行訊號格式協調與軌道協同,支持全球多 GNSS 融合應用,成為全球導航版圖中舉足輕重的一員。


此外,還有印度的 IRNSS(Region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,區域導航衛星系統),目前正式名稱為 NavIC(Navigation with Indian Constellation),主要針對印度本土及周邊地區提供高精度服務。NavIC 由 7 顆衛星組成,包含 3 顆 GEO(地球同步軌道)與 4 顆 IGSO(傾斜地球同步軌道)衛星,支援 L5 與 S 頻段訊號,其授時與定位服務廣泛應用於交通、漁業、應急救援與軍事通訊。


日本則推出 QZSS(Quasi-Zenith Satellite System,準天頂衛星系統),專為日本與亞太區域的高樓密集都市而設計,透過準天頂軌道使衛星能長時間停留在高仰角,提升都市環境下的 GNSS 訊號可用性。目前 QZSS 已部署 4 顆衛星,預計於 2024 年擴展至 7 顆構成準全球系統,支援高精度輔助 GPS 定位、災害通報與授時功能。


GNSS 領域的多系統競合格局日趨成熟,使用者可透過多源接收設備整合多個衛星系統,達成更高穩定性、定位精度與抗干擾能力,促使智慧定位服務在全球與區域層面皆能發揮最大效益。



以下為目前主流 GNSS 系統總覽整理:

系統名稱

所屬國家/組織

全名

衛星數量(2024)

軌道類型

頻段支援

精度特色

備註

GPS

美國

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

31 顆

MEO(中地球軌道)

L1, L2, L5

米級至公尺級;L5 抗干擾強

全球覆蓋,軍民兩用

GLONASS

俄羅斯

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

24 顆

MEO

FDMA, CDMA

高緯度地區表現穩定

預計導入 GLONASS-K2

Galileo

歐盟

-

28 顆(規劃至 30 顆)

MEO

E1, E5, E6

亞米級,民用精度高

含 SAR 緊急回傳功能

北斗

中國

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(BDS)

60 顆以上

GEO, IGSO, MEO

B1, B2, B3

分米至公分級(區域)

含短報文、搜救與授權服務

NavIC

印度

Navigation with Indian Constellation(IRNSS)

7 顆

GEO, IGSO

L5, S

區域內高精度

覆蓋印度與周邊 1500 公里

QZSS

日本

Quasi-Zenith Satellite System

4 顆(計畫擴至 7 顆)

準天頂軌道

L1, L2, L5

輔助 GPS,改善都市接收

專為日本與亞太區域優化



GNSS 的挑戰與創新:從多徑效應到 AI 加持


雖然 GNSS 技術日益成熟,但在都市叢林、山谷或室內環境中,依然面臨信號遮蔽、多徑效應(multipath effect)與時延誤差等挑戰。特別是在高樓林立的都市,反射信號會造成誤差達數十公尺。


為因應這些問題,研究者開發了多種創新解法,包括:


  • RTK(Real-Time Kinematic)即時動態定位 透過基準站與移動站的載波相位觀測值比較,並進行差分運算,可將定位精度由傳統 GNSS 的數公尺級提高至公分甚至毫米級,適用於對精度要求極高的應用場景。RTK 通常需要一個固定不動的參考基站,以及一個搭載接收器的移動設備,兩者之間透過無線通訊即時傳送校正資訊。該技術廣泛應用於高精度測量、農業自動駕駛拖拉機、工程施工機械控制、無人機航線規劃與高等級自駕車的路徑控制中,尤其在城市精密建模與智慧交通領域中展現重要價值。

  • PPP(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)精密單點定位 結合衛星精密軌道與鐘差資料,並透過精密觀測模型與統計濾波演算法修正多項系統誤差,如對流層延遲與地球自轉效應,因此適用於無需基準站的高精度應用。PPP 技術可提供亞米級甚至公分級的定位精度,但其收斂時間通常較長(10~30 分鐘),適合用於靜態觀測、高空無人機、海洋監測與精密授時等場景。隨著多頻 GNSS 接收器與即時補正資料的普及,PPP 的收斂時間也正快速縮短,成為 RTK 的重要替代方案之一。

  • AI 驅動多徑修正與定位融合技術 透過深度學習與城市數位孿生模擬(Digital Twin),可根據實際都市建築與街道結構建立 3D 模型,模擬並預測 GNSS 訊號在不同場景中的傳播與反射路徑,進而預判可能出現的誤差來源與遮蔽區域。此外,AI 模型也能即時辨識異常訊號特徵,自動校正多徑效應造成的誤差,並結合 IMU(慣性測量單元)、地圖資料與其他定位來源(如 Wi-Fi 或 5G 基站)進行融合運算,大幅提升都市環境中的連續性與精度,實現近乎無縫的智慧導航體驗。

根據 Arxiv 於 2024 年 3 月發表的研究指出,AI 模型在辨識並修正 GNSS 信號異常方面展現卓越潛力。該研究運用卷積神經網絡(CNN)與遞迴神經網絡(RNN)對 GNSS 接收資料進行模式分析與異常辨識,進而預測可能的訊號干擾來源與多徑效應。結果顯示,在都市環境中應用 AI 演算法可將整體定位誤差降低 40% 以上,特別是在高樓林立與半封閉空間內的導航精度提升更為明顯。該成果被視為實現下一代智慧城市無縫定位服務的重要突破口。



GNSS 的未來:融合、智慧、安全


未來的 GNSS 發展將朝以下幾大方向演進:


  • 多系統融合(Multi-GNSS) 支援 GPS、GLONASS、Galileo、北斗等多系統訊號整合,透過加權演算法與卡爾曼濾波技術進行多源資料融合,以降低單一系統錯誤對定位的影響。不僅提升衛星可見性,也能在訊號遮蔽或部分系統故障情況下維持穩定運作。此融合策略亦能強化時間同步與可靠性,使高精度定位在複雜地形與都市環境中具備更強的容錯能力,成為無人駕駛、災害應變與智慧農業等應用的關鍵技術基石。

  • 與 5G/6G 通訊網絡協同 透過 GNSS 與地面蜂巢式基地台(如 5G 小型基地站)、Wi-Fi、藍牙信標(BLE)與超寬頻(UWB)等地面定位技術進行互補整合,形成室內外無縫定位網路。這種協同定位架構可根據環境自動選擇最可靠的定位來源,特別適用於機場、商場、地下停車場與智慧工廠等複雜場域。例如,在室外利用 GNSS 提供米級至公分級定位,在室內則透過 UWB 或 BLE 實現厘米級追蹤精度,使得物聯網設備、無人物流車與穿戴式裝置都能實現持續性、高準度的位置服務。

  • 強化安全防護:面對 GNSS Spoofing(假訊號干擾)、Jamming(干擾器攻擊)與訊號模仿重放攻擊等日益嚴峻的安全威脅,全球 GNSS 系統開發者與研究機構正積極研發多層防護技術。這些包括抗干擾機制(如跳頻技術與抗干擾接收器設計)、高安全等級的衛星訊號驗證方案、基於量子加密通訊的未來授權系統,以及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不可篡改的訊號傳輸紀錄,提升定位資料的完整性與可信度。此外,也有越來越多的設備整合 GNSS 與非 GNSS 感測器(如 IMU 與地磁儀)以即時判斷異常情況,自主偵測 spoofing 行為,實現「定位反偽造」的智慧化防禦架構。

此外,GNSS 與時空同步(Time Synchronization)的關聯也越來越受到重視,成為智慧電網、金融交易與資料中心等高可靠性產業基礎架構不可或缺的一環。透過 GNSS 提供的高精度時間戳記與全球一致的原子鐘同步能力,系統能以奈秒級精度對設備進行協調。例如,智慧電網中的變電站切換需要毫秒等級的時序配合,以避免供電中斷或電壓波動;在證券交易所內,買賣撮合的先後順序需精準記錄,確保公平與合法;而在分散式資料中心中,伺服器之間的時間一致性亦是維持資料正確性與安全稽核的關鍵。隨著 5G、6G 與雲端運算的進一步普及,GNSS 為核心授時來源的角色將愈加不可或缺。



GNSS,無所不在的隱形英雄


從日常生活到尖端科技,GNSS 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無形卻關鍵的基礎設施。無論是導航、運輸還是經濟活動,其穩定性與準確度都直接關係到系統能否高效運作。隨著 GNSS 與 AI、5G、數位雙胞胎技術的深度結合,我們也將迎來定位與時間同步技術的新世代。


下次你在手機上看到那個小小的地圖定位點,不妨想想:這背後是一整個圍繞地球運行的星辰艦隊,正默默守護著你的位置與方向。

點

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

Thanks for submitting!

  • LinkedIn
  • Facebook

©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