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點

你知道導航系統靠幾顆衛星才能運作嗎?GNSS 大解密

  • 作家相片: Amiee
    Amiee
  • 3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5 分鐘

無論你是在開車、騎車,還是外送員在都市叢林裡穿梭導航,手機上的定位功能早已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許多人的日常行動幾乎都離不開地圖 app,從找路、查詢路況,到計算行車時間與估算到達時間,導航成了現代人生活的「標配智慧」。


但你有沒有好奇過: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導航功能,背後其實是一整套龐大而複雜的衛星系統在默默運作?我們的手機是如何知道「你在哪裡」?


而這一切又需要多少顆衛星才能讓導航正常啟動?讓我們一起解密這個高空中看不見的導航魔法!



全球衛星導航系統(GNSS)有哪些?


目前全球主流的導航系統統稱為 GNSS(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,全球衛星導航系統),這是一個統一的術語,用來涵蓋所有提供全球定位與導航服務的衛星系統。當前世界上主要運行的 GNSS 系統包含四大陣營:


  1. GPS(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)美國全球定位系統 最早開放給民用的系統,由美國國防部主導,擁有 31 顆運行中的衛星。其穩定性與覆蓋範圍全球化,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定位系統。

  2. GLONASS(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)俄羅斯全球導航系統 由俄羅斯政府主導建置,約有 24 顆衛星組成。GLONASS 在高緯度地區的表現較佳,特別適合用於俄羅斯及鄰近地區。

  3. Galileo(伽利略)歐盟系統 歐盟自建、獨立於美俄系統的定位平台,擁有約 26 顆衛星,強調高精度與商業應用安全性,是未來精準定位市場的重要參與者。

  4. 北斗(BeiDou)中國衛星導航系統 中國政府斥資打造的全球定位系統,目前已完成第三期建置,部署超過 40 顆衛星,具有全球覆蓋與區域增強能力。

此外還有地區性系統如:


  • QZSS(準天頂衛星系統)日本 針對日本國土與亞太地區設計,強化高樓密集區的訊號品質。

  • NavIC(印度區域導航系統) 由 ISRO(印度太空研究組織)營運,主打南亞地區的精準定位。


現在市面上的智慧型手機與 GPS 裝置,幾乎都支援多模 GNSS,也就是說可以同時接收上述多系統的衛星訊號。不僅可以提升定位速度,也大幅強化了在都市峽谷或遮蔽環境下的穩定性。




導航要幾顆衛星才夠?


答案是:至少四顆衛星才能讓導航正常工作

這是根據「三角測量法」(trilateration)所需的最小參考點數量來決定的。三顆衛星可以確定一個物體在三維空間中的位置(經度、緯度與高度),但因為接收裝置本身的時鐘精度不如衛星時鐘高,會產生時間上的誤差,因此需要再加上一顆衛星來進行時差修正,也就是「第四顆衛星」的角色。


若裝置只能接收到兩顆或三顆衛星,定位就會不準,甚至無法得出結果。實務上,為了提高準確度與抗干擾能力,導航裝置會盡量同時接收更多衛星的訊號,理想情況下可以抓到 6~12 顆。


想像你被關在一個全黑的房間裡,只有四個人從不同角度用雷射筆照你,並說出他們與你的距離。你要怎麼知道自己在哪?這四個「距離」就是你與衛星的關係,透過交叉比對,才能把你在地球上的位置給「三角定出來」。



衛星怎麼幫你「定位」?


GNSS 衛星大多分布在距地表約 20,000 公里的「中軌道」(MEO, Medium Earth Orbit),以固定速度繞地球運行。每顆衛星都內建原子鐘,持續不斷地向地面發送包含時間戳記與位置座標的訊號。這些訊號會以無線電波形式抵達你的手機或導航裝置。


當手機收到來自不同衛星的訊號後,會測量訊號抵達的「時間差」,再乘上光速,換算成你與每顆衛星之間的距離。接著,系統就能利用三維球面交集計算原理,推估你當下的位置。例如:


  • 從衛星 A 傳來的訊號代表你距離它 20,200 公里

  • 從衛星 B 傳來的訊號代表你距離它 21,000 公里

  • 從衛星 C 傳來的訊號代表你距離它 19,800 公里


這三個球面相交處,就是你所在的空間位置。而第四顆衛星的時間修正,能讓這個交會點更加準確,最終產出你的定位點,誤差通常在 3~10 公尺內。



那 GPS 和北斗哪個比較準?


這個問題其實就像在問:「你習慣用 Google 地圖,還是 Apple 地圖?」──兩者都是導航,但體驗略有不同。


北斗系統在亞洲地區尤其是中國境內表現特別優秀,其設計之初便針對亞太地區強化衛星部署密度。根據官方資料,北斗理論上能達到 2.5 公尺內的定位誤差,甚至可以搭配 RTK(Real-Time Kinematic)實現厘米級定位,這對自駕車、測繪或高精度應用來說是極大優勢。

而 GPS 作為老牌系統,在全球範圍內仍是穩定性最好的系統。從美洲、歐洲到中東與非洲,幾乎所有導航設備都一定支援 GPS。其系統穩定、訊號清晰且容錯能力強,特別在飛行、軍事、航海等應用中仍是業界首選。


事實上,你的手機多半會同時接收來自 GPS、北斗、Galileo、GLONASS 的訊號,進行「融合定位」。所以不論你身在台北、巴黎或杜拜,導航效果都是多系統加乘的成果,不再是單一國家衛星在為你指路。



衛星多一點,定位就更準嗎?


通常來說,接收到的衛星越多,定位準確度就會提高,這是因為多個資料源可以提供更佳的誤差修正能力。尤其在城市高樓林立的「都市峽谷」中,訊號容易因反射而產生偏差,這時更多衛星可以幫助過濾出真正有效的資訊。


舉例來說:


  • 在地勢開闊、晴朗無遮蔽環境下,手機可接收到 8 顆以上衛星,誤差可能低於 3 公尺

  • 若你身處地下室、捷運車廂、或高樓夾縫中,只能接收 3 顆衛星,定位可能會飄到隔壁街口,甚至無法定位


不過,數量並非唯一關鍵,還需考慮幾何分布(GDOP,幾何稀釋精度)、訊號強度、誤差模型與是否有輔助訊號(如 AGPS)等複合因素。簡單來說:衛星多是加分,但要準還得看他們站得「夠分散、夠有利」。



未來發展:導航不只是「導航」


導航系統早已從單純的「地圖找路」,演變成各式新興科技應用的核心基礎。


例如:


  • 自駕車需要亞米甚至厘米級的精準定位,才能判斷是否該煞車或轉彎

  • 無人機(Drone)執行物流與農業噴灑任務時,必須飛在精確路徑上,不能偏差幾公尺

  • 智慧農業依賴定位技術進行自動播種與灌溉路徑規劃

  • 金融與電信業需要衛星同步的精準時間訊號(Time Sync)


為此,下一代衛星導航技術正朝向以下幾個方向發展:


  • 雙頻 GNSS(如 L1+L5)提供更強抗干擾與多路徑抑制能力

  • 增強型系統(SBAS、RTK、PPP)支援精密農業與工程測量

  • 地面輔助網路(如 5G、Wi-Fi 定位)與衛星定位融合


未來你穿戴的智慧手錶、開的車、甚至跑在工廠裡的機器人,背後都在使用比你想像中還複雜數倍的衛星定位系統。


導航,將不只是「看哪裡走」,而是構成智慧世界的一條「數位神經」!


點

Subscribe to AmiNext Newsletter

Thanks for submitting!

  • LinkedIn
  • Facebook

© 2024 by AmiNext 金融與科技筆記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