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「基本工資 vs.實質工資」?你以為漲薪,其實錢更薄了?
- Amiee
- 4月13日
- 讀畢需時 7 分鐘
「我漲薪了,怎麼生活壓力反而更大?」如果你也有過這樣的困惑,這篇文章就是為你寫的。
漲薪不等於變有錢!搞懂實質工資,才是真正抗通膨的開始...

漲薪的喜悅,卻換不到一杯沒漲價的拿鐵
阿哲是一位台北市的年輕上班族,去年剛進公司,薪資還算穩定,2025 年開年時,主管跟他說:「表現不錯,幫你加薪 3%。」他回家馬上開心地和爸媽說:「我升等了!」。
可沒想到,過了幾週他卻悄悄地對同事說:「加薪真的有用嗎?我早上的拿鐵從 60 元變成 72 元,便當從 100 元變成 115 元,現在只敢吃 7-11 微波咖哩飯……。」
原來,他的薪水雖然「看起來」變多了,但實際上能買的東西卻變少了。這不是錯覺,而是因為他沒注意到——實質工資正在下滑。
名目薪資 vs. 實質工資:表面富有,實際貧窮?
名目薪資(Nominal Wage) 是你帳面上看到的金額:月薪 40,000、年終 1 個月、調薪 3%。這些數字看起來都令人開心。
但若你的生活成本同時也上升了 6%,那麼這筆錢的「購買力」就被吃掉一大半了。
這就牽涉到 實質工資(Real Wage),也就是:
你賺到的錢 - 通貨膨脹率 = 你真正能「花」的價值
📌 簡單公式:實質工資增幅 = 名目薪資增幅 − 通膨率
👉 當通膨 6%,而你薪資只漲 3%,你其實是「負 3%」的實質收入!
這不是你的錯,是整體經濟給你挖的「無形通膨坑」
你不是孤單的個案,事實上,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(BLS)與台灣主計處的報告,2024 年至 2025 年全球普遍經歷高通膨期,尤其是:
原物料價格上升(如蛋價、電價、油價)
人工與房租上漲
供應鏈瓶頸仍未完全修復
這些成本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。而企業面對壓力,願意調薪的幅度往往趕不上通膨速度。就像一場「烏龜 vs. 野馬」的比賽,我們的收入是烏龜,支出卻是野馬。
要怎麼知道我是不是「被通膨吃掉了」?
觀察三大指標就能掌握全貌:
🛒 CPI(Consumer Price Index)– 消費者物價指數
CPI 是衡量「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變貴了沒」的一個關鍵指標,它會追蹤一個「標準消費者」在一段時間內,所購買的商品與服務的價格變化,例如:
吃的:便當、泡麵、雞蛋、牛奶
用的:洗衣精、衛生紙、牙膏
住的:房租、水電、天然氣
行的:捷運票價、油價、計程車費
你可以把 CPI 想像成一個購物車,政府會根據全國人的消費習慣,把這台購物車塞滿東西,今天去超市結帳是 2,000 元,下個月同樣的東西卻要 2,200 元,那就代表 CPI 上漲了 10%。
📌 舉例:2024 年 12 月的 CPI 年增率為 +3.8%,代表整體物價平均比去年同期上漲了 3.8%。如果你薪水只漲 2%,那你實際就「變窮」了。
💡 小提醒:CPI 上升不一定是壞事,代表經濟有活力,但若漲幅太快或失控,民眾生活壓力就會劇增。
🏭 PPI(Producer Price Index)– 生產者物價指數
PPI 則是站在生產者的角度,觀察商品在「工廠出貨階段」的價格變化,它不像 CPI 直接反映消費者支出,而是提前揭示成本是否正在上升。
被觀察的對象包含:
原物料:鋼鐵、塑膠、石油
製造成本:電力、工資、零件
半成品與批發品價格
簡單來說,PPI 是「供應端的溫度計」。如果 PPI 明顯上升,代表企業生產成本增加,未來這些上漲的成本很可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,也就是 CPI 將跟著上升。
📌 舉例:如果 PPI 在 2025 年第一季上漲 6%,但 CPI 暫時還只有 +2.5%,這就像「火苗點燃了木頭,但火還沒燒到你」,但不久就會開始覺得熱了。
💡 小提醒:PPI 是 CPI 的「前哨站」,適合投資人或企業預測物價與利潤壓力。
💼 平均薪資增幅
看完 CPI 與 PPI,再來就要關心自己的「錢包成長速度」了,也就是薪資增幅。
政府每年會公布各行各業的薪資變化,包含:
行政院主計總處(台灣)
美國勞工統計局(BLS)
日本厚生勞動省(厚労省)
這些資料會告訴你:
平均薪資年增率
不同行業、不同區域的調薪幅度
是否有跟得上通膨
📌 舉例:2025 年台灣平均調薪率為 2.8%,但 CPI 年增率為 3.6%,代表大多數人的實質工資是負的。
📊 個人小技巧:不只看「我有沒有加薪」,還要問:「我加薪的速度有沒有超過物價上漲?」
💡 延伸應用:
求職者可參考市場薪資中位數
上班族可運用這數據在年度績效談判時主張合理調薪
投資人則可判斷企業是否承受人力成本壓力
📊 舉例比較:
指標 | 去年值 | 今年值 | 年增幅 |
CPI | 102 | 108 | +5.9% |
薪資增幅 | - | - | +2.5% |
結果:實質工資 減少 3.4%
漲薪是雙面刃:雇主不想給、勞工更想爭
勞資雙方在這個問題上,通常會陷入一種「雞生蛋、蛋生雞」的矛盾:
👷♀️ 勞工說:「我買一個便當都吃力了,薪水不調整我要怎麼活?」
👔 雇主說:「你知道現在電費、人事、原料全漲嗎?企業也很痛啊!」
而當政府調整 基本工資 時,也會觸動另一場平衡:
對低薪族群來說是好消息
對中小企業而言則是壓力重擔
部分雇主甚至可能因此轉向裁員或縮編福利以應對成本上升
這也就是為什麼「調薪」這件事,從來不只是多給幾千塊那麼簡單,而是整個經濟體系的連鎖反應。
我該怎麼應對?給正在變薄的薪水三個解方
✅ 改變消費結構:從「不理性犒賞」轉向「理性分配」
🎯 核心觀念:你不是不能花,而是該花得更值得。
我們都曾經這樣說過自己:「我今天好累,點個 500 元壽司外送慰勞自己!」但當這種「犒賞型消費」變成日常,錢包就像是沒蓋緊的水壺,每天小小地漏,但一個月後你才發現:「欸,我怎麼只剩下 238 元?」
✂️ 重新審視生活裡的「默默出血項目」:
訂閱制:Spotify + Netflix + Disney+ + Adobe + Gym? → 建議:將所有訂閱制列成一張表,試著三選一,或暫停半年觀察習慣改變。
外食支出:每天早餐 70、午餐 120、咖啡 80,一週下來破 2,000 → 建議:每週挑兩天自煮或外帶替代,從小額開始嘗試
購物頻率:網購點開就買,真的需要嗎? → 建議:加入「購物冷靜期」習慣,放入購物車 3 天後再決定
📱 善用數位工具,讓金流「現形」:
使用如 Moneybook、記帳城市、花瓣記帳 等 App,每日輸入花費
或透過信用卡月結單的類別報表了解:你哪一塊最失控?
🧾 把漲價品項列出來,就是覺醒的開始:
列出你一週重複購買的品項,像是早餐、咖啡、捷運、超商商品,觀察哪幾個在半年內漲最多——這張表就是你與通膨搏鬥的第一份武器。
✅ 學會談薪與創造價值:主動爭取,不再悶著過
🎯 核心觀念:加薪不是「求情」,是「溝通」。
許多人在面對調薪時,常常只會說:「我覺得我應該加薪。」但主管的內心常常是:「那我怎麼知道你比別人多做了什麼?」
💡 換個說法,效果立刻不同:
❌ 傳統說法 | ✅ 改寫後的說法 |
我也工作兩年了,應該加薪吧? | 我這一年主導了 3 個案子,營收增加 18%,我想與我的表現對齊薪資成長。 |
我朋友都有調薪,我也想要 | 根據市場調查,我的職位平均薪資落在 X,我目前略低,想知道公司是否有調整空間。 |
📊 建立「加薪對話前」的準備清單:
近一年的工作成果具體數據(例:提升效率、降低成本、業務數字)
業界薪資調查(可參考 104、人力銀行報告、LinkedIn 平均值)
同職位職責與績效比較(自己多做什麼?擔哪些責任?)
🤝 記得:薪資談判不是對立,而是共識形成
你不是來吵架,而是來說:「我為公司創造的價值,也該反映在我的報酬上。」
✅ 調整理財配置:把「錢放哪裡」想得比賺錢還重要
🎯 核心觀念:錢不動會貶值,會流動才會生錢。
當通膨年年上升,還把所有的錢放在活存裡,等於把資產「靜置貶值」,不是要你去冒險,而是從風險可控的小額投資開始,建立對抗通膨的防線。
📌 常見的錯誤理財思維:
「我錢不多,等有 50 萬再開始投資。」
「我怕虧,所以都放定存。」 → 結果:定存利率 1.5%,但通膨 3.5%,每年實質損失 2% 以上!
🔐 通膨時期更該關注的資產配置方向:
抗通膨債券(如美國 TIPS)
全球型或高股息 ETF(如 VT、SPYD、0056)
實體資產:黃金、REITs、土地或高需求地段不動產
💰 小資起步方式:
每月撥出收入 10~15% 作為「穩健投資基金」
定期定額小額購買 ETF
別用「短期財務壓力」的錢投資(例如房租、緊急預備金)
📌 小總結:
面向 | 舉措 | 好處 |
消費 | 精準記帳 + 降低非必要支出 | 馬上看到錢流向,改變最直接 |
談薪 | 數據化表達 + 市場對比 | 增加成功率,提升專業印象 |
投資 | 抗通膨資產配置 + 小額起步 | 資產不貶值,培養財商習慣 |
結語:看懂「實質工資」,才是真的經濟獨立的起點
在經濟學裡,「看得見」的帳面薪水並不是關鍵,真正影響生活品質的是「看不見的購買力」。而這,就是實質工資的力量與意義。
你會發現,即使不加薪,只要物價降,你也會感覺「變有錢」;反之,即便薪水調整,若通膨飛快,你只會感覺生活越來越累。
所以別再被「數字表面」給騙了。
學會計算、觀察、談判與調整,你就能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裡,為自己爭取真正有價值的生活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