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稅戰爭:從玉米田到碳邊境的全球角力
- Amiee
- 4月15日
- 讀畢需時 8 分鐘
已更新:5天前
想像一下,1930 年初春,美國中西部的大地仍覆著薄雪,這是大蕭條來臨前的靜默時刻,空氣中有一種「還會更糟嗎?」的沉默,農夫傑克披著舊毛毯,在破舊穀倉前喝著冷掉的黑咖啡,他不是在等天氣變暖,他在等市場價格能不能回溫,但等來的不是希望,而是一份報紙上的消息——《斯姆特–霍利關稅法案(Smoot–Hawley Tariff Act)》通過了。

報紙上的標題赫然寫著:「美國保衛本土產業!超過兩萬種商品將加徵關稅!」電台廣播傳來總統胡佛的聲音:「我們將捍衛美國工人與農民的利益。」城市裡的藍領階層為此鼓掌叫好,認為這是對抗經濟困境的解藥。但在鄉下,像傑克這樣的農人,臉上並無喜色——他知道,他的買家多半在海外。
果然不出所料,沒過幾週,他的玉米就無法出口,加拿大宣布報復性關稅措施;歐洲國家也陸續提高對美國牛肉、大豆與工業製品的關稅。農產品囤在倉庫裡腐敗,工廠訂單消失、開始裁員,銀行擠兌潮蔓延,股市瀕臨崩盤。從田野到華爾街,沒有人能倖免於這場「無聲的戰爭」。
當時美國的失業率從 1929 年的 8% 飆升至 1933 年的 25%,《紐約時報》記錄了報童在第五大道抗議,芝加哥的失業者在風雪中排隊等待麵包與熱湯,而傑克,在明知道沒人會收購的情況下,仍然每日耕種,只因為「放棄」並不會讓事情變好。
根據美國商務部與 Brookings Institution 的統計,從 1929 到 1934 年,全球貿易量萎縮了超過 65%,美國出口更暴跌近 60%,斯姆特–霍利法案本意是「保護」,最終卻成為經濟崩潰的催化劑,這場沒有一兵一卒的關稅戰爭,讓數百萬家庭的飯桌變得空空如也,卻也深深寫進了全球貿易史的警示錄。
汽車與牛肉的交換:1980 年代的美日摩擦
1980 年代初,美國底特律的汽車工人每週都擔心工廠的下一張裁員名單。停車場裡的車子越來越少,員工餐廳冷清如倉庫,與此同時,日本汽車品牌如豐田、本田、日產憑藉品質穩定、價格親民,迅速擄獲美國消費者的心,美國車廠引以為傲的「大馬力、硬殼車身」逐漸被「省油、可靠」的新潮流取代。
汽車工會激烈抗議,媒體鋪天蓋地抨擊「日本入侵」,美國汽車產業被迫面對嚴峻現實,雷根政府在政治壓力與經濟損失夾擊下,與日本政府展開貿易談判,最終達成「自願出口限制協議」(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, VER),將日本汽車每年出口上限鎖定在 168 萬輛。作為回應,日本亦限制美國牛肉與柑橘類產品進口,以維持雙方表面上的貿易平衡。
這場沒有高聲槍火的貿易摩擦,卻深刻改變兩國企業對「全球化風險」的理解,許多美國企業開始將生產基地外移至韓國、台灣、東南亞等地,也正是從那時起,「全球製造」不再是口號,而是企業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。
現代戰場:2018 中美貿易戰與供應鏈大搬家
2018 年春天,美國企業高層在國會聽證會上輪番陳述:「中國竊取我們的技術,操控市場,我們需要保護我們的未來。」川普政府則在同年 7 月正式對第一波 340 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 25% 關稅,並在數月內逐步擴及總額超過 3600 億美元的商品清單。中國隨即祭出對等反制,農產品、汽車、半導體元件無一倖免。
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(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)分析,這場激烈對峙不僅未解決貿易逆差問題,反而讓美國 GDP 蒸發約 0.3%,損失超過 30 萬個就業機會。穆迪(Moody's Analytics)也指出,製造商面臨原物料成本上升,最終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,導致消費價格普遍上漲。
許多美國企業開始啟動所謂的「中國+1」策略,將供應鏈部分轉移至越南、泰國、墨西哥與印度等地,這波供應鏈重組潮雖緩解了部分關稅衝擊,卻也帶來巨大的隱性成本——機械重新安裝、人員再訓練、法規適應期、品質控管重建,每一步都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,根據麥肯錫(McKinsey)2021 年報告,供應鏈調整的平均轉移時間長達 18 個月,且超過三分之一企業在轉移後面臨短期效能下滑與交期延誤問題。
反作用力:催生創新與自主供應鏈
與其坐以待斃,中國選擇了反擊,且方式並非對等報復,而是從根本改變遊戲規則,以華為(Huawei)為例,當其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、無法取得 Google Android 系統與先進晶片後,公司開始研發自有作業系統「鴻蒙」(HarmonyOS)與自製晶片(如麒麟系列),儘管初期技術水平受到挑戰,但根據《路透社》2023 年報導,華為已重新推出自主 5G 智慧手機,引發美方高度關注,甚至再度強化對中國晶片業的出口限制。
比亞迪(BYD)則在中美摩擦期間快速躍升為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商之一,根據《CNBC》2024 年報導,比亞迪不僅成功建立涵蓋電池、晶片、馬達在內的垂直整合供應鏈,還在歐洲、中南美、中東等地擴大市場,逐步擺脫對美國市場的依賴。這不僅是因應關稅挑戰的布局,更是轉危為機的戰略典範。
這些原本深度參與全球供應鏈的企業,在壓力下被迫自立,卻也在風暴中建立了更具韌性的研發體系與區域性產業鏈結構。
未來的戰場:下一場關稅戰爭在哪裡?
碳關稅(CBAM)
歐盟的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, CBAM)是全球第一個針對碳排放引入跨境稅制的系統性機制,將於 2026 年全面生效;在此之前,歐盟於 2023 年已啟動過渡期,要求進口商申報碳排放量,未來將針對鋼鐵、水泥、鋁、肥料、氫氣與電力等碳密集型產品徵收與歐盟碳市場(EU ETS)一致的碳稅。
此舉不僅是歐盟實現氣候中和目標(Net Zero 2050)的關鍵政策工具,更是重新定義全球貿易「公平競爭」的轉折點;根據《European Commission》的說法,CBAM 是為了防止碳洩漏(carbon leakage),也就是企業為了逃避碳成本而將生產轉移至碳管制較鬆的地區。
然而,這項政策已引發巨大爭議,美國目前尚未建立全國碳定價機制,僅部分州實施區域性碳市場(如加州與 RGGI);而中國與印度等主要出口國則認為 CBAM 構成貿易壁壘,違反 WTO「最惠國待遇」原則;根據《Reuters》與《Financial Times》2023 年報導,中國已正式向 WTO 表達關切,並警告此舉恐成氣候貿易戰導火線。
未來,碳稅不再只是環保議題,更可能演變成「綠色保護主義」的新型貿易武器,挑戰全球自由貿易的底線。
數位服務稅(DST)
隨著數位經濟快速擴張,傳統稅制無法有效涵蓋跨境數位平台的獲利模式;為此,法國、西班牙、義大利、印度等國自 2019 年起陸續推出「數位服務稅」(Digital Services Tax, DST),針對 Google、Meta、Amazon 等科技巨頭的境內數位廣告與平台交易課徵 2~6% 的營收稅;法國的做法尤為引人注目,該國於 2019 年通過 3% DST,立即引發美國政府抗議,時任總統川普曾揚言對法國葡萄酒加徵報復性關稅作為反制。
根據《彭博》(Bloomberg)與《華爾街日報》(WSJ)報導,美國貿易代表署(USTR)更在 2021 年根據《貿易法 301 條款》展開調查,並認定這些 DST 對美企構成歧視,雖然報復措施後來暫緩,但爭議始終未解。
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的數據,全球已有逾 25 國推動或實施類似數位稅,圖顯目前國際稅收體系面臨制度性真空。OECD 正積極推動「雙支柱全球稅改方案」(Two-Pillar Solution),希望以多邊協議方式化解貿易爭端,並建立更公平的數位課稅機制。
這場「數位經濟爭奪戰」正浮出水面,背後不只是稅收歸屬問題,更牽動平台壟斷監管、國際主權競爭與未來數位秩序的定義。
AI 與半導體技術禁運
隨著 AI 技術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資產,美中之間的博弈已不再限於關稅,而是進入了晶片與演算法的「科技冷戰」。美國自 2022 年起大幅強化對中國高階半導體的出口管制,根據《CNBC》、《彭博》(Bloomberg)與《路透社》(Reuters)報導,美國商務部(U.S. Department of Commerce)明確禁止美企與外資企業對中國出口先進 GPU(如 NVIDIA A100、H100)、EDA 軟體(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)、EUV 微影設備與先進製程機台,藉此防止中國獲得用於軍事或 AI 領域的技術能力。
中國則採取戰略反制措施,包括限制關鍵稀土礦物(如鎵與鍺)的出口,並推動半導體自主研發,如華為、中芯國際積極強化自有產線與製程技術;根據《South China Morning Post》和《Nikkei Asia》報導,華為已推出 7nm 自主製程手機晶片,中芯則在上海設廠擴建。
這場「科技鎖喉」戰爭讓原本緊密連結的科技供應鏈出現裂縫,台積電(TSMC)在美中之間夾縫求生,ASML 亦因荷蘭政府在美國壓力下限制先進曝光機輸中而受影響,NVIDIA 雖短期內受惠於 AI 晶片全球熱潮,卻也因中國市場封鎖面臨業績壓力。
這些發展標誌著全球科技地圖的重組:從全球分工走向技術主權。供應鏈不再是效率導向,而是「國安導向」與「風險最小化」導向。
稀土與電池原料
在電動車與可再生能源產業快速成長的背景下,鋰、鈷、石墨與稀土這些曾經冷門的礦物,如今被視為國家戰略資源,成為全球地緣經濟佈局的核心物資。鋰用於電池核心材料,鈷增強能量密度與穩定性,石墨是鋰電池陽極不可或缺的材料,而稀土則廣泛應用於馬達、風力發電與軍工領域。
根據《國際能源署》(IEA)2021 年報告,新能源車所需的關鍵礦物數量約為傳統燃油車的六倍,中國目前主導全球稀土與石墨供應,分別控制全球約 60% 與 80% 的產能,並在 2023 年進一步實施出口管制,中國商務部明確指出,此舉為「維護國家安全與產業利益」。
與此同時,美國、歐盟與日本加快供應鏈重組與在地開採佈局,例如:美國重啟內華達鋰礦項目,歐盟推動《關鍵原物料法案》(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),並與澳洲、加拿大等資源大國建立合作機制。
根據《Financial Times》和《World Bank》的綜合分析,全球原物料地圖正在重構,稀土與電池金屬正快速變成新的地緣風險熱點;未來的「原物料戰爭」,不再只是企業間的競爭,而是能源轉型、國安戰略與技術主導權的多重博弈核心。
農業與糧食安全
隨著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頻繁、全球糧食供應鏈愈發脆弱,糧食安全正快速從民生議題升級為地緣戰略焦點,根據《聯合國糧農組織》(FAO)與《世界貿易組織》(WTO)聯合報告指出,自 COVID-19 疫情與俄烏戰爭以來,已有超過 30 國對糧食與農產品施加出口限制或貿易壁壘。
2022 年印度限制稻米與小麥出口,稱此舉為確保內需與穩定價格,卻引發國際糧價劇烈波動。2023 年阿根廷為抑制國內通膨而凍結玉米與小麥的出口價格,導致鄰國與貿易夥伴質疑其破壞公平貿易原則。同時,巴西針對本國大豆與糖的出口持續提供補貼,激怒美國農業團體與貿易代表。
根據《The Guardian》、《Bloomberg》與《FAO》資料顯示,糧食貿易正進入高度敏感期,各國為因應糧價波動與供應鏈風險,不惜採取保護主義政策。美國與歐盟亦開始審視進口農產品的碳足跡與補貼背景,預示著農業關稅與技術標準可能成為新一輪談判主軸。
當氣候異常、地緣對立與糧價壓力三重疊加,農業將不再只是糧倉與田地的事,而是國際貿易與戰略談判的關鍵籌碼。
你,準備好了嗎?
關稅戰爭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經濟名詞,它可能就藏在你滑手機時那個微微變貴的月租費裡,或是電動車原定 6 月交車,結果「因為供應鏈調整」延期到 10 月。
當你發現早餐的穀片改成了「在地雜糧特調」,中午的便當裡大豆改成南美混種高蛋白,你可能已經默默成為這場「全球課稅大逃殺」裡的參賽者——而且沒有人問你要不要報名。
下一場戰爭,可能不是在戰場上開火,而是在關稅編碼裡偷偷加上一位小數點。
會是碳排嗎?會是你用的那套 AI 工具嗎?還是藏在一顆從蒙古出口、穿越歐洲、進入你手機馬達裡的稀土元素?
地緣政治不再只是外交官桌上的棋局,它正透過一張張關稅清單,悄悄翻轉我們日常的邊界,
所以,不用回答你準備好了沒。
因為你,早就上場了,只是還沒收到開場音樂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