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積電 A16 製程技術解析:邁向埃米時代的創新突破
- Amiee
- 51分钟前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台積電 A16 製程來了!GAAFET 電晶體 + 背面供電 SPR 技術,效能提升最高 10%、功耗降低達 20%。從 1.6 奈米邁向埃米時代,晶片微縮新紀元全面展開,2026 年量產。
埃米時代的來臨,就像是讓顯微鏡都要戴眼鏡
當我們還在為 5 奈米、3 奈米的晶片技術驚嘆時,台積電(TSMC)已經悄悄把腳步邁進「埃米」(Ångström)時代。這不只是尺寸單位的轉變,更像是進入晶片設計的量子領域。想像一下,如果說 1 奈米像是一根頭髮的十萬分之一,那 1 埃米就是十億分之一公尺——你幾乎得跟量子物理學家借放大鏡,才能看清楚。這場微觀戰爭,台積電的 A16 製程技術已然成為新一代的王牌。
A16 製程簡介:不只是小,更是智慧的重構
什麼是 A16?
A16 是台積電即將於 2026 年下半年量產的先進邏輯製程節點,其名稱雖對應約 1.6 奈米,但實際上它標誌著台積電製程正式邁向所謂的「埃米級」(Angstrom-class)時代。根據台積電官方資料,A16 是首個導入 GAAFET(Gate-All-Around FET)電晶體架構與 SPR(Super Power Rail)背面供電技術的節點,代表著邏輯製程從電晶體結構到電源佈局的全面革新。與傳統微縮單純追求節點數字縮小不同,A16 的誕生象徵晶片設計進入更立體與複合化的階段,將能效、佈線密度與電源完整性作為核心優化指標,為 AI、HPC 等高階應用奠定新標準。

GAAFET(Gate-All-Around FET):像竹筒包水管的電晶體
在電晶體的世界裡,控制電子流的方式直接決定了晶片的效能與能效比。傳統的 FinFET(Fin Field-Effect Transistor,鰭式場效電晶體)結構已接近其微縮極限,主要因其閘極只能包覆通道的三個面,對電子流的控制仍有限。而 A16 採用了全新的 GAAFET(Gate-All-Around FET,環繞閘極電晶體)技術,這種結構將閘極材料完全包覆導電通道,形成類似「奈米線」(nanowire)或「奈米片」(nanosheet)形式,能實現更強的靜電控制力與更低的漏電流。這就像是將水管完全包覆在竹筒中,比傳統三面包覆更能防止水(電子)洩漏。根據台積電資料與業界普遍共識,GAAFET 對於降低功耗與提升運算密度具有明顯優勢,是下一世代先進邏輯製程的關鍵技術之一,並已在 A16 節點實現初步量產可行性。
SPR(Super Power Rail):把電源「藏在背面」的魔術
另一項革命性技術是 SPR,即「Super Power Rail 背面供電技術」。在傳統 FinFET 製程中,電源與訊號線路皆位於晶片前端(Frontside),佔據有限的金屬層空間。這不僅增加了佈線擁擠,也使訊號路徑更易受到電源噪聲影響。而 A16 採用的 SPR 結構,則將主要電源佈線轉移至晶片背面(Backside Power Delivery Network, BSPDN),開闢一個獨立供電層,讓訊號線能在前端獲得更多空間,降低延遲與交叉干擾。
SPR 的關鍵效益之一,是顯著降低 IR Drop(電壓壓降),並提升電源完整性(Power Integrity),有助於穩定高密度運算單元的供電表現。這對於 AI、HPC 晶片中多數核心高速同時運作的情況尤其關鍵。根據 AnandTech 與 IEEE 文獻,該結構亦帶來更高的能源效率與熱擴散均勻性。
這項技術與 Intel 的 PowerVia、Samsung 的背面供電架構(如 SF1.4 所導入)屬同類概念,皆屬於業界邁向 2 奈米以下製程的主流方向。不過,台積電強調其 SPR 結合 GAAFET 架構,透過內部專利流程控制與成熟製造鏈,能以更高良率率先實現大規模量產,並預計在 2026 年下半年量產部署,是其超越競爭對手的核心優勢之一。
與前代技術的比較:N2P vs A16
從 N2P 到 A16 的轉變,不只是單純製程節點的數字遞減,更是邏輯電晶體與供電架構的根本性變革。N2P 採用的是成熟的 FinFET 技術與正面供電方式,雖然在效能與能效比上已達不俗表現,但隨著晶片規模與複雜度持續擴張,其佈線擁擠、電源完整性挑戰與漏電風險也愈發明顯。
而 A16 則是台積電邁入所謂埃米世代的代表節點,首度引入 GAAFET 與 SPR(Super Power Rail)兩大關鍵創新,不僅進一步壓縮電晶體尺寸,還重新配置供電路徑,藉以強化功率效率與訊號完整性。這不僅為未來的高效能運算與 AI 應用提供強大基礎,更代表著台積電從平面微縮邁向三維整合的里程碑。
項目 | N2P 製程 | A16 製程(預計) |
晶片密度 | 基準 | +10% |
功耗 | 基準 | -15%~-20% |
效能 | 基準 | +8%~+10% |
電晶體架構 | FinFET + BSNFD | GAAFET + SPR |
從上表可以看出,A16 在效能、功耗與密度上全方位勝出。這背後不只是微縮的成果,更是整合封裝與電源設計創新帶來的綜效。
應用場景:誰能受惠於 A16?
資料中心與 HPC(高效能運算)
A16 的設計初衷之一,就是為了滿足資料中心與 HPC 對於高速、高效能的渴望。在 AI 模型日漸龐大、推論與訓練需求不斷提升的時代,A16 提供了低延遲與高密度的最佳解方。其節能特性更讓企業在 ESG 議題上佔有優勢。
行動與消費性電子:更快、更久
行動裝置講究的就是「性能怪獸 + 續航不減」。A16 對電源效率的提升,讓手機 SoC(系統單晶片)能跑得更快卻更省電,意謂著更滑順的使用者體驗與更長的電池壽命,甚至可能延伸至穿戴式裝置、AR/VR 等對耗能與發熱極為敏感的應用。
AI 與車用電子
邊緣 AI 與智慧駕駛對晶片性能與能效比要求極高,A16 以其更穩定的電源分佈與運算密度,能支撐更多感測器輸入與即時運算需求,為未來自駕車平台與 AI 邊緣裝置奠定基礎。
技術挑戰:小即是難,大即是貴
製程複雜度提升
從 FinFET 轉向 GAAFET,加上 SPR 這類背面技術,意味著製程控制、製造良率與驗證流程的幾何級數提升。這也讓 A16 成為資本與技術密集度最高的節點之一。
背面供電的材料與整合難題
SPR 涉及晶圓背面鍍膜、薄化與再佈線等新技術,任何微小失誤都可能導致整片晶圓報廢,因此需要極高的製造精度與成熟度。根據 AnandTech 等技術媒體分析,該步驟對於電源完整性(Power Integrity)與熱設計(Thermal Budget)皆為挑戰,但台積電已透過多代製程演進建立相關經驗。
成本上升,但值不值得?
台積電尚未公布 A16 的晶圓價格,但從過往經驗推估,單位成本勢必高於 N2P。然而對於 HPC 與 AI 應用而言,效能與能效比的提升將為終端產品創造更高價值,從而抵銷初期的成本負擔。
台積電與競爭者的棋局:Intel 與 Samsung 的來勢洶洶
公司 | 對應技術節點 | 技術特點 |
Intel | 18A(2025) | PowerVia 背面供電 + RibbonFET |
Samsung | SF1.4(2027) | MBCFET GAA 架構 |
TSMC | A16(2026) | GAAFET + SPR |
儘管 Intel 與 Samsung 都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製程藍圖,TSMC 憑藉穩定量產能力與生態系整合能力,依然在先進製程市場佔有領先地位。
結語:埃米不只是單位,是半導體下一個奇點
A16 是台積電對未來十年技術趨勢的回應,也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邁入「埃米紀元」的代表作。它標誌著製程設計不再只是橫向的微縮,而是垂直的堆疊、後端的整合與能源效率的重構。
在這場從原子級結構開始的晶片競賽中,台積電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與速度推動技術邊界。如果說 1 奈米是技術的終點,那麼 A16 與其引領的埃米世代,則是人類運算潛力的新起點。